濟南代理記賬公司帶我們來看看會計中“帳”到“賬”的運用及開展。
帳,從巾,巾,麻絲織品。《說文》解說:帳,幬也。《爾雅》中說:幬謂之帳。《何承天纂要》中說:在上曰帳,在旁曰帷,禪帳曰幬。古詩《焦仲卿妻》中寫道:“紅羅覆斗帳,四角垂香囊”。可見帳,在古代是和人們的日常日子相關的,和管帳核算本不相關,但為什么后來會運用到會計核算中呢?
郭道揚先生在《我國會計史稿》中敘述了“帳”運用到會計核算中的兩種來源。一是來源于官廳“供帳”核計之事。古代皇帝和高官高貴出外巡游,為了方便歇息住宿,沿路派人張設有幃帳,帳內供有各種日子必需品和裝飾品,供其享受,此種幃帳稱為“供帳”。
為了核算供帳內的產業和經費支出,逐步將掛號這部分產業及供給之費的簿書稱為“簿帳”或“帳”,將掛號供帳內的經濟事項稱為“記帳”。后來的財計官員將掛號日用款意圖簿書稱為“簿帳”,大約是“簿“稱呈現在前,在“帳“稱呈現在后的原因。
第二種說法“帳“字運用于管帳方面,來源于民間。古代那些坐店出售的商人,通常是店前售貨,店后有人隨時掛號進行核算。為了內外有別,保存私人運營秘密,往往在前后之間,懸掛一布簾作為遮隔,這種布簾在其時稱為帳簾。一朝一夕,便將帳簾之后稱作“帳房”,進而將對管帳事項的記載稱為“記帳”。記帳的人便稱號為“帳房先生”了。
其實,還有一種來源,《后漢書》記載,帳是古代游牧民族核算人戶的單位,因他們逐水草而居,每戶住一頂帳子,故按帳計人戶數。帳者,猶我國之戶數也。這兒“帳”現已很清晰的和數字核算相關了,核算的是戶籍之數。
我國前史的開展,一直是個多民族不斷融合的進程,漢文明不斷將其它民族先進的文明吸收進來,融合為一體。“帳”的核算功用,從游牧民族到農耕民族,也并不是沒有這種可能。《周書?蘇綽傳》敘述南北朝時期周太祖時“綽始制案牘程式,朱出墨入,及計帳、戶籍之法”,這兒面的綽,是指蘇綽,他的計帳之法也是和戶籍之法相聯系的。由此能夠想見,計帳的寓意真有可能從記載戶籍的帳中來源而來。
《我國管帳史稿》中記載,依據現有史料調查,“帳“字的內在寓意引申到對社會經濟的核算方面,乃來源于南北朝時期。《后漢書》記載的是東漢時期的工作,東漢今后才是三國兩晉南北朝,也許這種來源還能夠前溯。
南北朝時期,“帳”字現已運用到了管帳、核算核算方面。開展到唐代,“帳“字的含義又進一步向縱深擴展了。除了表明詳細的管帳、核算事項,為一筆又一筆經濟出入事項的總稱外,還獨自或者同“簿”結合在一起來表明一種管帳方法的稱號“簿帳”、“帳”、“簿帳”、“帳簿”將以往凌亂的稱謂一致起來并沿用至今。
到了明代,“帳”字的寓意現已延伸到了管帳核算中的許多方面。如賒欠資產的叫“賒帳”,將盈余的分配稱為“分帳”,將藥物的賒欠稱為“藥帳”,將生絲的賒欠稱為“絲帳”,將往來客戶的欠款稱為“客帳”,類似于現在序時日記帳的“流水帳”,年底算總帳稱“算紅帳”等等。
在帳簿的設置上,還設立了三帳,即“草帳”、“流水帳”、和“總清帳”,相當于現在的總帳和分類帳。其間的“流水帳”又叫“日流”、“細流”、“流水總登”、“銖積寸累”、“堆金積玉”、“鐵板流水”等等,設置管帳流水帳的主人們希望他們的金錢像三江五湖的流水相同連綿不斷而來。一起,“帳”不只廣泛應用到管帳核算方面,還引伸到了人們日常日子的各個方面,如誰要你管這“閑帳“,這人好“混帳“,一個事項了結了叫“了帳“等等。
跟著社會經濟的開展,“賬”字也在明代開端呈現并使用。大約由于“帳”是和日子用品相關的,用在管帳核算方面不行恰當,而“賬”從貝,貝一直是金錢和資產的代表,由貝取而代之巾,用于管帳核算,核算錢物等經濟事項,方名符其實。但由于“帳”的運用已深入人心并習慣成自然,所以自明代今后,“帳”與“賬”并行運用,只不過其時用“帳”的多,用“賬”的少,而繼續到現在,反而用“賬”的多,用“帳”的少了。當然這是一種開展的必然趨勢。